曾經純潔的朋友圈變成了一個“發財致富”的名利場,各種軟暴力已經讓最初的微信朋友圈完全變質了。缺少了插科打諢討論飯菜的美味,失去了高談闊論吐槽人生艱辛的理由,能夠替代的是各種點贊活動和宣傳廣告的層出不窮。現在,打開朋友圈的意愿越來越低了,朋友圈最終會淪為和QQ空間一樣荒涼嗎?
社會學家這樣說:“語言和符號本來就是一種權利的彰顯”,如同我們朋友圈里的曬圖、曬狀態、秀恩愛,也是一種個人文化資本的傳播。如今微信朋友圈感覺越來越沒有底氣,也許微信內部也在考慮如何升級或者尋找新氛圍。在升級打怪過程中,微信無心插柳柳成蔭地養活了一群微商和朋友圈發小廣告的。究竟在什么樣的原因,導致成這樣的結局呢?
騰訊的焦慮其實還是在流量上,羅振宇講過一個觀點,流量總量是永恒的,此起彼伏的、此消彼。支付寶、美團都不擔心,是因為他們都屬于更硬性需求,屬于工具類。而微信朋友圈、抖音、快手、微信和微博,都屬于飯后文化,哪個沒有了,都不是無可替代。社交社區看似不通,但卻也通。當然,這些都還是隨著文化的發展而變化的。
當大家還把微信看成是一個單一應用時,它就很難同時成為社區和社交工具的,安卓上把小程序做得像多任務,其實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,但推送等注意力工具無法分開依然是有問題。微信朋友圈主打熟人社交,而其他類似陌陌的社交平臺,都更偏向于陌生人社交,社交和社區最大的區別是,社交基于人,社區基于內容,兩個產品的地基完全不同,完全是兩回事。社交短視頻,我以為目前全球做的最好的是Instagram的story(與Facebook的story功能相當但社區屬性不同),與同齡朋友、同事同學間都用Instagram交流,這里“交流”并不是限制于放松消息,而是分享即時狀態,由此衍生出來的交流。舉個場景,你到一間餐廳吃飯,隨手拍一條信息(也沒什么顧慮反正24小時銷毀,之后會自動歸檔但僅自己可見),你朋友看到了,跟你說這間自己也吃過也不錯,或者說看著不錯下次帶我一起去,就聊起來了,這也是半熟人社交一個恰到好處的社區。能從朋友圈這樣的社交里,找到另外一種玩法,是每個人對打開朋友圈意愿的強烈追求。不然,朋友圈只會淪為和QQ空間一樣荒涼。
騰訊從來就是做社交的,微信作為一個社交產品,只是附帶了一個有社區屬性的朋友圈,朋友圈囿于母體的社交屬性,注定不能發展成微博抖音那樣的社區。越來越多的人,對打開朋友圈的意愿越來越低,不愿意被互聯網時代那無處不在的信息所纏繞,減少一份浮華。如果按著這樣的發展,朋友圈終將會和QQ空間一樣變成荒涼。